谦谦君子,心怀天下;如沐春风,厚积薄发――生命科学研究院名师面对面系列之王小凡教授座谈会

时间:2016年12月12日 开云线上平台(集团)官方网站:916

       12月10日,生命科学研究院名师面对面系列座谈会邀请到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和肿瘤生物学终身讲席教授、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小凡教授。座谈会下午2点在纳米楼457报告厅举行。
       座谈会开始,王教授用谦逊低调的自我评价:“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帮助中国的大学反映问题”作为开场白。座谈会采用自由的提问方式,在场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不同问题向王教授提问。首先代晓明同学就目前国内生物学前景不如美国发达,许多博士在毕业后选择去美国作博士后的现象,提出了生物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该如何就业的问题。王教授认为在就业选择上,每个人应该认识自己,如果觉得自己对科研有热情,那么就坚定地走下去,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但如果觉得科研不适合自己,那么不如先好好完成手头的工作,再找机会另觅他路。此外,王教授用自己年少时在工厂里工作,后来自学了数学和英语,才在高考时考上武汉大学的例子来告诉大家,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不能忘记提高自己,否则就算机会出现了,也只是白白溜走了。
3
7
       孟凡森同学紧接着问了王教授对于进化论以及神创论的看法。王教授表示,比起宗教,自己更相信科学。他从人类起源与文化传播的角度举例论证了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所以既然在大千世界中有那么多值得探究的东西,王教授认为用神创论或者不可知论来解释,只是一部分人不愿意去思考的原因罢了。而同时,王教授提到了如今人工智能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加工型产业中的劳动力可能在若干年后被具有相应功能的机器人所代替,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生活。
       随后一位同学就癌症在未来30年左右能否被攻克向王教授进行了提问。王教授表示,这样的设想虽然比较美好,但是不太现实。因为癌症是数百种病症的总称,具有潜伏性较长、变异多的特点,而目前早期检测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中国传统文化一般会向病人隐瞒病情等,这些因素都使得癌症在未来仍然会是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王教授也提到,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针对个体化治疗的精准医疗,但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制药企业会根据市场需要等因素决定是否研发相应的药物,研发出的药物的审批过程可能也很长。因此即使在明确病因后,能否有对症的药物及时出现也未可知,所以需要有更新的检测手段、更大投入的研发、更短的审批过程等方面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一步步接近攻克癌症的目标。
       在座谈会的末尾环节,同学提出的问题是:目前顶级期刊都倾向于刊登大数据大统计的文章,因此科研工作者是否都有必要学习生物信息学?作为JBC主要编辑的王教授则提出,应该看某一国家某一领域是否真正需要生物信息学,而不能让编辑们的喜好牵着该国家该领域的发展走。王教授提到,很多顶级期刊的编辑是有流动性的,因此并不提倡“投其所好”的方法。而且编辑们对于某一方法或者某一领域的偏爱性并不能代表该领域真正发展的需要。
7
7
       近年来,王小凡教授为改善中国的科技政策和科研环境、为中国科学院和国内高校的生命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国内诸多生命医学院系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2014年,王小凡教授受邀担任我院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为我院的人才引进、发展方向提供咨询。
       在近三个小时的座谈会里,王教授从国内生物医疗体制的大环境到如何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到如何自我成长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剖析。王教授结合自己对国内外社会的深入了解和自己深厚的历史知识积累,每个问题都可以进行延伸。王教授心系中国教育、医疗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发展眼光让到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受益匪浅。
       座谈会结束后,现场师生纷纷上前和王小凡教授合影。
7
4
供稿:施邈
摄影:胡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