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4日和26日,浙江大学&剑桥大学首届生命健康前沿联合学术交流暨开云线上平台(集团)官方网站第五届博士生学术论坛以线上全英文形式与海内外师生进行分享和交流。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和开云线上平台(集团)官方网站共26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生参会并报告。
7月24日,英国时间上午8:30和北京时间下午15:30,会议伴随浙大生研院周琦教授“Good morning and good afternoon”的问候声拉开了序幕。周教授首先向中英方师生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浙江大学和国际化管理、蓬勃发展的浙大生研院,围绕我院的人才建设、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Eric Miska教授也通过直播形式,向大家介绍了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在发育生物学和癌症生物学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格登研究所。
随后,浙大生研院和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多位PI通过直播,对各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进一步促进了中英双方对相互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为下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交流围绕“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及其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原创性研究”展开报告。
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博士生Dawei Sun介绍了自己结合类器官培养系统和CRISPR技术在人肺发育中的研究,Domenic Pilger介绍了CRISPR / Cas9筛查来确定DDR网络中涉及的新因子并表征其特定功能,Leia Judge发现一种lncRNA在控制胸腹神经索中神经干细胞(NSC)重新激活的时间中起作用,Ragini Medhi利用CRISPR介导的基因编辑在两种不同的癌细胞模型中产生TUT4和TUT7的双重敲除,对末端RNA修饰的缺失对肿瘤适应性产生负面影响。
浙大生研院博士生马晓洁介绍了CRISPR-Cpf1体系可在hPSC品系中的有效应用,康雯通过比较物种数据证明了鸟类的恐龙祖先中两足动物的进化减少了前肢和后肢之间的发育限制,戴兴兴介绍了催化亚基CNOT4调节的CCR4-NOT复合物对于精子发生的重要作用,姬付博介绍到细胞色素P450家族的性相关成员CYP39A1可以阻止肝癌发生,吴庆哲为我们讲述了Notch和Hippo信号在肺肿瘤发生过程中在肺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的作用,徐玲娜研究发现线粒体蛋白Miga与Vap33相互作用以介导ERMCS,过多的ERMCS会导致神经退行性变。陶攀峰发现激酶RIPK1的不可分裂变异在引起显性自身炎症性疾病具有关键作用,高纯介绍了TNFa信号的主要调控因子RIP1在独立检查点HSPA13的缺失后从复合物I向复合物II的转变,促进了细胞凋亡和坏死,阎芙洁介绍了CteC在病原体干扰宿主泛素化的新机制,范柯琪阐明了CD4+T细胞在小鼠焦虑症状中的新功能和调控机制,郑路倩报道了斧核糖酶的结构及其酶解的详细机理,赵红霞所在课题组通过正交嵌合设计,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具有多用应用潜力的氨基酸嵌合翻译系统,陈亲富详细介绍了异染色质与有丝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凝聚的分子机制,段晋源为我们阐述了磷酸化对蛋白酶体功能的影响。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博士生李柳菊介绍了他们开发的超高分辨率荧光辅助衍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显示暗气孔体及其在协调细胞器相互作用组中的应用,岳晏竹讲到他们通过长期的实时成像重建了哺乳动物心腔形成基础上的心肌细胞行为,任会霞用流利的口语对胰岛的振荡模式和细胞类型相互作用娓娓道来,康云路介绍了了人类sGCα1β1异二聚体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低温电子显微镜结构。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王瑞聪介绍了基因组不稳定在肠道炎症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了相关发病机制,王旭介绍了蛋白质棕榈酰化对血浆中的微管细胞骨架完整性的级联调节作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王亮总结了关于染色质区室化的相分离相关组织成分的最新进展。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生荣博文介绍了核糖体18S m6A甲基转移酶METTL5的结构和关键功能。
学术交流现场的讨论精彩纷呈,线上线下的与会师生们充分交流,及时提出了一些疑问和建议,集体的智慧和分享促进了各实验室的后续发展和课题的研究,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圆满落幕。参会者们觉得受益良多,并表示这样的学术会议有助于启迪科研创新思维,推动学科交叉,促进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
孙康(文)